官方二维码

 
 

古代实战弓(详细版)

   日期:2024-03-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02    评论:0    

写了一些关于古代战弓实用磅数的文章。引发一位弓箭运动员朋友的兴趣。

应他相邀,我又把文章给细化了一下,增补了一些内容。

进入正文之前,首先要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本文涉及的部分磅数换算基准,是根据一些弓射大佬发布的数据。并非我自己独立研究的成果。特此说明。

第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度量衡单位,普遍存在差异。而每个时代的官定基准,因为技术因素和某些特殊原因,也不是真正整齐划一。

举例说,出土唐代实物,根据铭文换算,唐制每斤少则只有516克,多则有697克。本文为避免混乱,对历代度量衡,主要采用《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给出的平均折算值。

言归正传。有句老话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放在历史领域也是一样。一般来说,原古老的历史越不可靠,越充斥着一些荒谬夸大的数字。涉及弓箭的数字也是如此。动不动就是几石弓、几百斤弓云云。

而古代实战弓实际磅数是多少呢?我们从一些真正靠谱的记录入手,来综合看待一下这个问题。

(1)唐代

首先看唐代的度量衡。唐制以二十四铢一两;十六两一斤;三十斤一钧,四钧一石。一石十斗;一斗十升;一升十合。

而在实际生活中,唐代的两以下单位为钱(十钱一两)。

《中国历代度量衡考》根据各地出土文物所取平均值为:一两41.3克,则唐制每斤661克;唐制一石79.32公斤。

再谈唐代的实战弓。唐《通典》有这么一段记载:

“開元十九年,詔武貢人與明經、進士同行鄉飲酒禮。其課試之制,畫帛為五規,置之於垛,去之百有五步,內規廣六尺,橛廣六尺;餘四規,每規內兩邊各廣三尺。懸高以三十尺為限。列坐引射,名曰「長垛」。弓用一石力,箭重六錢。又穿土為埒,其長與垛均,綴皮為兩鹿,歷置其上,馳馬射之,名曰「馬射」。鹿子长五寸,高三寸。弓用七斗以上力。”

据此可知,代表弓射高水准的武贡武进士,远程步射基准为:一石弓(79.3公斤)、六钱箭(25克)、射程105步;而骑射用弓为七斗以上。

步弓一石、骑弓七斗以上,当为实战弓的上限基准。

80磅现代射猎弓的中间取箭值为40克。这样看来,远射采用25克箭的唐代一石弓,可能也就80-100磅左右(不追求远射的情况下,箭重可能会大一些)。而骑兵强弓则远低于这个标准。

(以上是偏高的估计)

这当然是比较模糊的推测。但至少说明,唐代战弓的磅数不是特别大。因为唐代文献非常有限,也只能推测到这个程度。

(2)宋代

先看度量衡。《中国历代度量衡考》判定,北宋一斤平均值为633克,南宋平均值为一斤597克。

再看弓箭。南宋的华岳在《翠微先生北征录》列举了一些有趣数据:步射弓合用九、八、七斗;骑射弓合用八、七、六斗。

华岳还宣称,步兵的“一硕(石)一斗并一硕”,以及骑兵的“一硕、九斗”,全都是“废物”。

即使是六斗到九斗的实战区间,华岳也主张尽量多造磅数较低的弓,而少造大磅数弓。

无独有偶。在明代和清代,也有很多弓射教材指出,过大磅数的弓根本没用。

这类强弓,往往只是拿来吹牛或练力气而已。

(可是在某些历史时期,官方却很热衷于强迫士兵盲目提高磅数,做为政绩工程。后文会提到这一点)

为什么呢?因为弓箭特别是骑兵弓,一大优势在于射速快。磅数过大的话,射速必然变慢。

(南宋曾发现金军骑兵弓只有五斗,还不如宋军基准。这并不奇怪。古弓骑兵追求在每秒10-12米的奔冲状态下,以每2-5秒的速度发箭。攻击的往往是10米以内的目标。明代将这种弓骑兵近射战术称为“五步射面”。对弓骑兵来说,弓箭射速远比磅数重要)

而且呢,古代战弓的实际需求射程并不特别远。比如唐代《通典》记载弓手的实战发射距离不过20-60步。明代训练要求“命中”的距离不过五十步。满清时代则为30-50步。这样的距离并不需要过大磅数。

至于说穿甲能力,按现代测试,50磅的英国长弓和日本古弓,就可以击穿铁甲。

那么,宋代战弓的实际磅数是多少呢?也是根据《翠微先生北征录》,南宋一硕(石)弓可配13钱(约51克)箭。

这样看来,宋代的战弓比唐代强劲了不少。根据弓射大佬的计算,宋代实战弓(六斗到九斗)磅数约在48-81磅。

(3)明清

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考》,明清时代,常见幅度区间为一斤560-600克。官方认定值为595克。

除了传统的“斤”、“斗”、“石”、“钧”之外,明代又出现了弓力的特殊计算基准“力”。

所谓“九斤四两为之一个力,十个力为之一石。或曰九斤十四两为一个力云”。

一般认为,明清时代,一力约折合12磅。

明初战弓,按《明会典》记载为四十斤到七十斤(四力到七力)。而根据《天工开物》的记载,明末弓“上力”为120斤;“中力”约80-90斤;“下力”为60斤。也就是说,明末战弓常见基准为六力到十三力(不排除是一种政绩工程基准)。超过这个基准被称为“虎力”,却不被视为实用性质。

明末箭重争议较大。因为缺乏记录。

崇祯后期的《高氏武经射学正宗》记载“百斤之弓,箭可重一两二钱(约45克)。弓劲至百斤,箭重至一两二钱者,犹可复重。”就是说,十力弓可以用45克或更重的箭。但并未指出具体上限。

而从李呈芬的《射经》可知,三力弓以上,已普遍采用“九至十把箭(长度约80-90公分)”。李呈芬还建议三力弓不要使用七钱箭(26克),否则射速太慢。

有人据此推测,明代一石弓(只有九十多斤,与唐宋120斤标准不同)取箭范围是30-87克,合理范围是40-60克。

取箭基准显然也受到弓射距离的影响。明代的弓射训练,以120-160步为“远”,以50步为“近”。但真正要求命中的距离,只有50步(武举的考试标准更高,为步射八十步;骑射三十五步。但这类考试通常都超过实战要求)。

满清统治初期,曾有因为弓“太弱”,而规定必须使用六力到十力弓(72磅到120磅)的记录。但这恐怕更多也是官样文章。实际上,这种硬性基准反而造成大量肌肉损伤,以至于难以长期推行。

满清时代另一个常见说法是:骑射三力(36磅),步射五力(60磅)。

乾隆时代甘肃提督联名的《射略》,给出的战弓磅数范围为四力到十二力。与明代基准差不多,甚至还略低。《射略》还给出如下数据:

以射五十步“远靶”为准

4-5力弓。矢重八钱(30克)

6-7力弓。矢重一两一钱(41克)

8-9力弓。矢重一两四钱(52克)

10-12力弓。矢重一两七钱(63克)

以射三十步“近靶”为准

4-5力弓。矢重一两三钱

6-7力弓。矢重一两六钱

8-9力弓。矢重一两九钱

10-12力弓。矢重二两二钱(81克)

《射略》还指出,超过十二力的弓无意义。而低于四力(48磅)的弓,则“不能透甲伤人”。这与现代测试的破甲基准50磅,非常吻合。也说明当时以四力(48磅)为实战弓最低基准。

超过四力基准,就被视为比较强了。八旗子弟内部流传的《子弟书·少侍卫叹》,赞美一个特别精明强干的“侍卫”,也不过“能开六力弓(72磅)”而已。

从力数和取箭重量看,明清时代的弓箭差异并不大。

结论:

古代战弓,要具有穿甲能力,最低基准约50磅(也就是明清时代的四力)。

达到70-90磅,在东亚大陆就会被视为实战强弓。

而骑兵弓,总体要比步兵弓磅数基准略低一些。

100磅以上的弓,实战运用恐怕是比较罕见的。

(为了吹牛和撑面子搞大磅数政绩则是另外一回事)

应朋友之邀,再增加一些总结论述:

古弓的实际磅数,不能简单根据纸面数据换算。而要根据各种情况,进行综合推算。

一个真正的客观依据是:如文中所述,唐代一石弓用25克箭(虽然是105步超远射基准);宋代一石弓用51克箭。明清时代的实战箭,重量不过30-80克。这也说明古实战弓磅数有限。

据说,某些人喜欢根据《天工开物》的记载,把120磅以下弓视为非实战弓。这是很荒谬的。因为《天工开物》毕竟不是专业弓射书,甚至不是专业军事书。书中所谓“上力”“下力”的基准,很难说具有多大普遍性。

事实上,明清的军用弓射教材,以及现代测试都证实,四力弓(48-50磅左右)已经具备穿甲能力。当时被视为实战弓最低基准(其实也有使用三力弓的记录)。而早在南宋时代,就有人明确指出,一石弓没什么实战价值。

某些时期,皇帝和官员们会搞政绩工程,强行要求提高磅数(比如雍正曾要求八旗军把磅数普遍提高为6-10力,也就是72-120磅)。结果造成很多士兵手臂严重拉伤,甚至滥用药物来提高臂力。最终根本无法长期维持这种训练强度,只能草草收场。而在八旗集团内部,能使用六力(72磅)弓,就会被视为优秀射手。

事实上,过大磅数的弓射速太慢,实战价值的确有限。明清时代,弓箭对比火器(在燧发枪和后装式步枪普及之前),真正优势就是射速快。比如火绳枪,每分钟只能打1-2发。而一个熟练射手使用磅数合理的战弓,一分钟可以发射12-30箭。所以射速非常重要。对骑兵尤其如此。

弓骑兵在战马奔跑状态下,很难射中远距离目标。所以通常都是高速奔跑逼近对手,然后近射(比如所谓五步射面)。所以对骑兵来说,过大磅数的弓更没有价值。他们本就不求射的太远。有一种说法是:骑兵弓的合理上限是70磅。超过这个磅数的弓,很难在马上操作。

(南宋时代对骑兵弓合理限度的记载,恰恰就是40-70磅)

(从唐到清,步兵弓射的实战距离,一般是20-60步;明代武举考试,要求骑射35步、步射80步。这说明骑兵弓射距离,一般只要求达到步兵的一半左右)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古代实战弓(详细版)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首页1| vip  |  客户服务  |  合作代理  |  VIP区别  |  VIP案例  |  VIP优势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健身器材网 (c)2008-2019健身器材网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营业执照公示 鲁ICP备1401421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