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人卫临床助手

   日期:2024-04-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80    评论:0    

睡眠差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大多数无昼夜节律,夜间血压未低于白天,夜间血压高使全身得不到充分休息,靶器官易受损。高血压患者失眠后,次日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睡眠是最好的养生,良好的睡眠有助于降压。睡眠差者应找医生帮助调理,服用催眠药或助眠药,提高睡眠质量。

5.1.7 高血压患者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应尽量避免需暂时屏气一蹴而就的运动,如搬重物等,因为这些运动可使血压瞬间剧烈上升,引发危险。排便时用力过度会引起血压巨大波动,引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平时要注意吃含粗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

急剧的温度变化会引起血压的剧烈波动,甚至有致命的危险。寒冷的日子洗脸不要用凉水,尽可能用温水。洗澡前后及洗澡时环境和水温差别太大,会使血压波动太大。浴盆较深,水压升高会造成血压上升,建议只浸泡到胸部以下。

5.2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常识

要点

1.“降压是硬道理”:早降压早获益,长期降压长期获益,降压达标将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降到最低,最大获益。

2. 降压药的用药原则:小剂量开始,优先应用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个体化。

3. 血压控制的目标:一般高血压

4. 血压达标时间:一般患者用药后4~12周内达标,高龄、冠状动脉或双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

5. 常用降压药有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for Mockers,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单片复方制剂(single-pill combination,SPC),均可用于高血压初始和维持治疗,但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证。

6. 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治疗和定期随访。

5.2.1 降压治疗的益处

持续的血压升高主要损害心、脑、肾、全身血管等靶器官,最终可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并发症。降压治疗的目的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到目标水平,从而降低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危险。

降压治疗可减少40%~50%的脑卒中发生风险,即服用降压药与不服用降压药者相比,减少50%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减少15%~30%的心肌梗死发病风险;减少50%的心力衰竭发生风险。

早降压早获益;长期降压长期获益,降压达标最大获益。坚持治疗,血压达标,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要获得降压带来的益处,大多数患者必须长期坚持规范服用降压药。

5.2.2 用药原则

(1)小剂量开始: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用降压药。小剂量开始有助于观察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如效果欠佳,可逐步增加剂量。达到血压目标水平后尽可能用相对小而有效的维持量以减少不良反应。

(2)优先应用长效制剂:尽量1天1次服用具有24小时平稳降压作用的长效制剂,以有效控制全天血压及晨峰血压,更有效地预防猝死、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中、短效制剂,需服药2~3次/天。

(3)联合用药:只有30%~40%的高血压患者服用一种降压药就能降压达标,约有70%的患者需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才能降压达标。降压药物小剂量联合,具有降压机制互补,降压疗效叠加,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的优点。联合用药,既可以服用多种降压药,也可服用SPC。

(4)个体化:患者的体质各有差异,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不同,一类药物对部分患者有效,对另一部分患者也许并不适宜。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他人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血压升高的类型与幅度、有无并发症或并存的疾病等)量身订制适宜的降压方案。

5.2.3 理想降压药的标准

(1)有确切的降压疗效、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2)长效制剂,24小时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波动;且1日1次,服用方便。

(3)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耐受性好。

(4)价格合理。

5.2.4 血压控制的目标

(1)降压的目标值:高血压患者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于降低血压水平本身。一般患者,在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步把血压控制到国际公认的

(2)对血压达标的要求:血压达标不仅仅是要求诊室血压达标,还需做到平稳达标、尽早达标和长期达标[指长期随访中大多数时间(70%以上)血压达标]。

(3)血压达标的时间:在强调血压达标的同时,要避免血压下降速度太快以及降得过低,以免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一般患者应经过4~12周的治疗使血压达标,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

长效降压药要发挥稳定的降压作用一般需要1~2周。有的患者要求快速控制血压,用药仅几天,血压下降不明显就开始抱怨药物效果不理想,要求医生加药或频繁换药的做法,这是错误的。

5.2.5 降压药的种类与作用特点

常用的降压药包括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五类及SPC,均可用于高血压的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适用于伴前列腺增生的高血压患者,不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

(1)钙拮抗剂: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斑块、稳定型心绞痛、脑卒中后以及周围血管病的患者。常用的长效钙拮抗剂有:硝苯地平控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Ⅲ)、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非洛地平、拉西地平。中效钙拮抗剂,一般2次/天,早晚服用,常用的有: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Ⅰ、Ⅱ)。短效钙拮抗剂有硝苯地平,口服2~3次/天。钙拮抗剂的不良反应:个别患者会出现头痛、面部潮红、下肢水肿、心慌等不良反应。联合应用小剂量利尿剂或ACEI/ ARB,可以减轻下肢水肿。极少数患者会出现牙龈增生。短效制剂(如硝苯地平)可引起心动过速,因此建议选择长效制剂。心力衰竭、基础心率较快的患者或合并心房颤动或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患者,最好不要单独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2)ACEI:适用于伴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需除外严重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伴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的预防、肥胖以及脑卒中的患者。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和咪达普利等都是长效的。卡托普利为短效ACEI,多在血压增高时为了较快降低血压应用,长期服用需2~3次/天。依那普利为中效药,服用1~2次/天。ACEI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干咳,一般可耐受,停药后干咳消失。个别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第1次服药剂量过大可能引起“首剂低血压”反应,建议先从小剂量开始。极个别过敏体质的患者服用ACEI后会出现嘴肿、喉咙发紧(称之为血管性水肿),这是比较严重的过敏反应,需立即到医院救治并使用抗过敏药。妊娠、伴有高血钾或双肾动脉狭窄以及既往患有血管性水肿的高血压患者禁用ACEI。服用ACEI应定期复查血钾、肌酐。

(3)ARB:这类药物的作用以及适宜人群大致同ACEI类药物,尤用于不能耐受ACEI引起的干咳者。常用的药物: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以及奥美沙坦,对有蛋白尿或伴糖尿病的患者可以增加1倍剂量。ARB的不良反应较轻,很少咳嗽,禁忌证与ACEI相似。ARB可能更适用于心房颤动的预防。

(4)利尿剂:适用于摄盐较多、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和下肢水肿的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常用药物:吲达帕胺、氢氯噻嗪和呋塞米。噻嗪类利尿剂的不良反应是低血钾和高尿酸。随着剂量的增大,低钾加重,患者会出现乏力、腹胀、心慌(心律失常)。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常用较小剂量,如氢氯噻嗪6.25~12.50mg/d,不超过25mg,必要时适当补钾,还可多进食香蕉、柑橘、绿叶蔬菜等含钾较丰富的食物。高尿酸可发展为痛风。应定期复查血钾、肌酐、尿酸。

(5)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量来达到降压及心脏保护作用。适合于中青年、心率偏快的患者,对伴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更为适用。常用药物:长效药物有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缓释片,2次/天用药的有美托洛尔普通片、卡维地洛、阿罗洛尔以及阿替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疲乏、肢体冷感、心动过缓等。要注意出现心动过缓不能突然停药,停药后会出现心率明显增快的“反跳”现象,患者会出现心慌。如果既往有冠心病,突然停药会加重冠心病心绞痛,要缓慢、逐渐减少药物剂量而停药。糖脂代谢异常者一般不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可选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哮喘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率

这五大类常用的降压药,各有特色。看哪种药既能够有效降压,又能兼顾到患者靶器官的治疗和保护,就是最适合的药。一般而言,高盐膳食和老年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对钙拮抗剂、噻嗪类利尿剂的降压反应较好。青、中年患者则对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反应较好;伴代谢异常者,对ACEI或ARB反应较好。

5.2.6 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优先推荐的两种药物联合方案:钙拮抗剂和ACEI或ARB;ACEI或ARB和利尿剂;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利尿剂。优先推荐的3种药物联合方案:钙拮抗剂、ACEI或ARB和利尿剂。

SPC是联合用药的一种方式。目前常用的SPC有:①传统SPC: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北京降压0号)、复方利血平片(复方降压片),价格低,降压疗效明确,为基层用药的选择之一。②新型SPC:缬沙坦/氨氯地平、氯沙坦/氢氯噻嗪、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缬沙坦/氢氯噻嗪、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等。这些新型的SPC由于ARB或ACEI与低剂量利尿剂或钙拮抗剂的合理搭配,使得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低,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③多效SPC:由于高血压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故常需要综合干预。常用有降压、调脂、抗栓等治疗。有报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与脑卒中发生有关,补充叶酸可能有助于脑卒中的预防。我国上市的多效SPC有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叶酸片。

5.2.7 降压药应用的时机与调整

对于初诊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来决定何时开始服降压药。低危患者先改善生活方式并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3个月,中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并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1个月,若血压仍≥140/90mmHg则启动药物治疗;高危、极高危的患者,必须立即开始服降压药并同时治疗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疾病。

长效制剂一般在早晨顿服。如果血压控制不理想,应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由医生据此调整服用时间:约有10%的患者白天血压正常,单纯夜间高血压,是一种隐蔽性高血压,需做动态血压才能确诊,这种患者需要睡前服药;对清晨血压高的患者可在睡前服药,以控制晨峰血压。

季节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引起血压波动,季节变化时应注意多次测量血压。夏季由于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加上出汗多、未能及时补充水分,此时如果仍服用原来的药量可能会出现血压过低或较大波动,尤其是老年人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这就需要减小药量。冬季气温低,血压一般比夏季高,一般要相应增加降压药剂量才能达标。

5.2.8 难治性高血压

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础上,规律服用足量三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其中之一是利尿剂,而血压仍不能达标,为难治性高血压,是高血压治疗中最难达标的人群,占接受规范降压治疗者的10%,一般在高龄、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和左心室肥厚者中多见。

对于难治性高血压,首先要排除下列原因所致的“假性难治性高血压”:①测血压方法不当(如测量时姿势不正确、上臂较粗者未使用较大的袖带),单纯诊室(白大衣性)高血压。结合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可使血压测定结果更接近真实;②药物相关原因:患者的依从性差(漏服或自行减量),降压药物选择不当(剂量偏低、联合用药不够合理),以及服用有升压作用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肾上腺类固醇类、可卡因、甘草、麻黄等);③未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或未控制其他危险因素(肥胖、吸烟、重度饮酒、高脂血症、长期紧张失眠等);④容量负荷过重(利尿剂治疗不充分、高盐摄入、肾功能不全进展);⑤伴慢性疼痛和长期焦虑等。

排除上述原因后血压仍未达标者,应建议转高血压专科检查,除外继发性高血压,进一步诊治。

5.2.9 长期治疗和定期随访的重要性

目前还缺乏针对高血压病因的根本性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服降压药。只有通过长期治疗,才可能使血压达到或接近目标血压,预防靶器官损害和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要坚持定期随访,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观察降压疗效,监测各种危险因素,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会获得好的疗效。病情较重的患者应每1~2个月随访1次,病情较轻者每3个月随访1次。

5.2.10 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些高血压患者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故不愿意长期服药,看药品说明书有不良反应就不敢服药,出现了不良反应后就自行停药、换药。这些都是欠妥的做法。如何看待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呢?

(1)任何一种降压药都可能有个别人不能耐受。药品说明书上列举的不良反应,是临床上长期观察发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的总结,仅占1%~5%,并不是每位患者在用药后都会发生。

(2)一些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仅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如:β受体阻滞剂只有在哮喘体质的人才会诱发哮喘发作,在一般人不会出现哮喘。

(3)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均是可逆的,停药后不良反应可逐渐消失。有些降压药的不良反应还可以通过联合用药来抵消。如长期服用钙拮抗剂可出现踝部水肿,联合小剂量的ACEI/ ARB或利尿剂即可消除水肿,并能增强降压作用。高血压不控制所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降压药的益处非常明确,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很低且较轻的。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一般都是安全的,可长期应用。

5.2.11 防止血压过低

血压过低也会对人体带来危害。直立性低血压是血压过低的一种特殊情况,是指在体位变化时,如从卧位或坐位或蹲位突然站立(直立位)时,发生的血压突然过度下降(收缩压/舒张压下降>20/10mmHg以上,或下降>原来血压的30%以上)情况,同时伴有头晕或晕厥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诊断为直立体位性低血压。一般发生在直立数秒内。服降压药治疗尤其是多种药物合用、卧床时间久、老年人需注意这种情况,小便、大便(迷走神经刺激)后直立性低血压多更严重。所以从卧位站起要小心,要先伸展手脚,其次抬起上半身,然后再慢慢站起。服用α受体阻滞剂,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服用时应格外小心,一般首次服半量,且在夜间服后卧床。一旦血压下降幅度过快,或

餐后胃肠道血流量增加,老年人由于心血管调节功能差,易引起血压下降。餐后2小时内每15分钟测1次血压,与餐前比较收缩压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餐后

5.3 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

高血压患者往往同时伴有多个危险因素和临床疾病,如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高血凝状态等。除降压外,还要综合治疗这些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5.3.1 血脂异常

血脂是指血浆中的脂类物质,血脂异常的主要危害是血脂沉积到血管壁,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大约50%的高血压患者伴有血脂异常,反过来也一样,约50%血脂异常的人有高血压。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经常同时发生在肥胖的患者。

临床上检测的血脂项目主要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由于血脂异常没有症状,必须通过化验血才能发现,血脂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年检测1次血脂。早发现血脂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十分重要,可以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

(1)血脂异常的标准见表8。

(2)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的治疗:LDL-C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调脂治疗应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对于膳食控制和运动不能达到降脂目标者,要用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是目前调脂治疗的主要药物,可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升高HDL-C。

血管健康研究app_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_血管健康研究app官网下载

表8 血脂水平分层标准

注: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HDI.-C、LDL-C的换算系数为mg/dl×0.0259=mmol/L,三酰甘油的换算系数为mg/dl×0.0113=mmol/L

合并血脂异常的高血压患者选择降压药物可优先选择ACEI,ARB或钙拮抗剂。

5.3.2 肥胖

肥胖并发高血压的患者通常伴有脂代谢、糖代谢的异常。故选用降压药物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降压效果,还应考虑对代谢的影响,大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有影响糖脂代谢的不良反应。患者宜应用钙拮抗剂、ACEI、ARB,必要时用小剂量利尿剂或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患者多伴有胰岛素抵抗,要注意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治疗。目前常用的胰岛素增敏剂有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肥胖者应通过控制膳食,积极运动等方式减轻体质量。

5.3.3 高尿酸血症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血尿酸水平升高与体内核酸代谢异常和肾脏排泄减少有关。

(1)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血尿酸水平男性>420μmol/L、女性>357μmol/L诊断为高尿酸血症。没有痛风发作的高尿酸血症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2)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改善生活方式:膳食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严格控制肉类、海鲜和动物内脏等食物的摄入。多饮水,戒烟酒。饮水量保证≥1500ml/d。坚持运动,控制体质量。避免应用使尿酸升高的药物,如利尿剂(尤其噻嗪类)、皮质激素等。常用的降低血尿酸的药物为别嘌呤醇。

伴有尿酸升高的高血压患者优先选用ACEI、ARB或钙拮抗剂降压。

5.3.4 抗血小板治疗(高凝状态)

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处于激活状态,血小板功能不同程度地增高,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的形成,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有效地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建议下列患者使用阿司匹林。

(1)对于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下列高血压患者,建议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一级预防。①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斑块、血肌酐轻度升高或微量白蛋白尿、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12m/s)或2型糖尿病;②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生危险>10%的高危患者(高血压伴以下2种危险因素者:吸烟、男性≥50岁或绝经后女性、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③高血压伴慢性肾脏病;④30岁以下和80岁以上者应由医生权衡获益风险比后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2)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证据明确,对于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史、缺血性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以及合并周围动脉硬化疾病的患者,需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考虑用氯吡格雷75mg/d代替。

(3)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①血压控制稳定(65岁;同时服用皮质类固醇、其他抗凝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如有高危因素应当采取预防措施;③如果高血压患者合并有活动性胃溃疡、严重肝病、出血性疾病,禁用阿司匹林;治疗中发生出血的应停用阿司匹林;有出血倾向的应慎用或停用。

5.3.5 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

糖尿病是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较非糖尿病者增加2倍以上。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并存将使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增加2~8倍,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病。

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糖尿病与高血压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十分普遍,约18%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1/3~1/2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特别是伴超重/肥胖者应每年检测血糖1次,有条件的最好加做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检测,因仅凭空腹血糖约1/4的糖代谢异常会漏诊。

(1)糖代谢分类标准见表9。

血管健康研究app_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_血管健康研究app官网下载

表9 糖代谢分类标准

(2)高血压患者伴糖代谢异常的治疗:①ACEI和ARB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首选降压药。这类药物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可减少尿蛋白,对肾脏有保护作用。也可用中长效钙拮抗剂、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高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②糖尿病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使用降糖药以控制血糖。运动时携带些糖果,避免发生低血糖。患糖尿病多年的患者常伴有微血管和神经病变,会出现足部循环障碍和感觉降低,要避免出现皮肤破溃、感染,运动时要穿舒适的鞋子,注意足部的保护。

5.4 高血压并发症的处理

高血压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心、脑、肾疾病,使病情复杂,治疗的难度加大。患者往往年龄较大、身体较弱,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

5.4.1 伴冠心病

由于冠心病是比高血压风险更大的疾病,首先需保障患者获得适当的冠心病治疗,主要有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等。β受体阻滞剂从小剂量起始,逐渐增加剂量,使安静状态下心率达到55~60次/分。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加用长效钙拮抗剂,心肌梗死后患者加用ACEI或ARB。对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要谨慎降压,舒张压一般不低于60~70mmHg。

5.4.2 伴脑卒中

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为了防止再次发生脑卒中,需要控制血压、调脂、抗血小板治疗。常用的五类降压药均可用于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其中利尿剂和钙拮抗剂在中国应用较多,预防脑卒中效果良好。无脑卒中史但合并颈动脉增厚或斑块者,需要应用他汀类药物。

合并脑卒中的患者降压治疗须注意:降压药应从小剂量起始,切忌降压太快太低,以防脑供血不足。伴颅内动脉、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者,血压目标值应适当放宽。

5.4.3 伴肾脏疾病

肾脏疾病常由于高血压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引起。合并肾功能障碍的患者,肾功能恶化和高血压相互加剧,形成恶性循环,高血压往往较难控制,通常需联合应用2~3种降压药才能降压达标。优先考虑应用ACEI或ARB,血压不能有效控制者,加用钙拮抗剂或小剂量利尿剂;如伴白蛋白尿,ACEI或ARB往往要用到较大剂量才能有效。肾功能严重障碍者,慎用或不用ACEI、ARB,可用钙拮抗剂、呋塞米(速尿)等。

5.5 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

要点

1. 儿童高血压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肥胖是儿童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重在生活方式改善。儿童时期养成的好习惯能终生受益。

2. 老年高血压有其特点,降压治疗从小剂量开始,平稳降压,避免血压降得过急过快,用药前后测量坐立位血压,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者常伴有高血压,应控制体质量,睡眠时用口腔矫治器或无创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必要时外科手术。

5.5.1 儿童高血压

儿童高血压与成年后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预防高血压应当从儿童期开始。

儿童高血压通常没有不适感觉,除非定期体检,否则不易发现。对儿童高血压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通过详细的病史、细致的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血压,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判断高血压的病因和靶器官受损情况。必须选择合适的袖带才能准确测量儿童血压。中国儿童高血压评价标准见表10。

血管健康研究app官网下载_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_血管健康研究app

表10 中国儿童高血压评价标准

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_血管健康研究app_血管健康研究app官网下载

续表

导致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肥胖,50%以上的儿童高血压伴有肥胖。肥胖儿童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质量儿童的6倍。治疗重在生活方式改善。绝大多数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就可降低血压而达标。膳食方面限制每日总热量,少吃肉、甜食、油炸食品、零食,要注意含糖饮料是导致儿童肥胖重要的隐性能量来源;限制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静坐时间,鼓励规律的运动;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儿童的自制力差,家长对儿童的健康负有主要责任,儿童时期养成的好习惯能终生受益。

对于生活方式改善后血压水平仍高者,从预防靶器官损害的角度出发,应开始服用降压药。考虑到降压药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要从小剂量开始,常用药有ACEI、ARB和钙拮抗剂。

5.5.2 老年高血压

老年指年龄≥65岁,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9%。

老年高血压是危害老年人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老年高血压积极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等重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多见。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动脉壁的弹性降低,收缩期的弹性膨胀和舒张期的弹性回缩幅度减弱,缓冲能力降低,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所以老年人常常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2)血压波动大,血压昼夜波动的节律异常,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大;易受环境改变的影响而产生应激反应使诊室血压大大高于自测血压;易发生晨峰血压增高,即起床后2小时内的收缩压平均值——夜间睡眠时的收缩压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小时的平均值),≥35mmHg为晨峰血压增高。建议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便明确血压波动情况,调整用药方案。提倡家庭自测血压。

(3)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

(4)老年人味觉灵敏度下降,往往吃菜咸,而肾脏对水盐的调节能力下降,摄入盐过多会使血压升高,降压药疗效降低,血压难以控制。

(5)常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因多种疾病并存而用药种类多,易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易致药物不良反应。

(6)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要以平稳、安全为重,从小剂量开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可放宽至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降至120/90mmHg以下。降压速度要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用药前后测量坐立位血压。

5.5.3 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指妊娠妇女出现的血压异常增高,包括孕前高血压以及妊娠期出现的高血压、子痫前期以及子痫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显著增加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水肿、急性心力衰竭以及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是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综合管理过程中,既要适度控制血压,预防或延缓由血压升高所致的靶器官损害,又需充分顾及孕、产妇与胎儿的安全,因而显著增加了血压管理的难度。需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在血压波动时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及家庭自测血压。每次产前检查时需进行尿蛋白测定。

药物治疗方面,妊娠期禁用ACEI或ARB。如需药物控制血压优先推荐使用甲基多巴、拉贝洛尔或硝苯地平,妊娠前使用利尿剂的高血压患者在妊娠期可继续服用,但在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应慎用,并发子痫前期时则应停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发生子痫前期和先兆子痫时应及时到产科就诊,在产科医师和心血管医师的共同协作下控制血压,同时采取镇惊止抽、镇静、促胎肺成熟等治疗手段,由产科医师依据指南和临床评估后决定是否需要终止妊娠。

5.5.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OSAHS是指由于睡眠期间咽部肌肉塌陷,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口鼻气流量明显降低。OSAHS与远期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有关,包括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心肌梗死、脑卒中、猝死和糖代谢异常。OSAHS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达50%~60%。

主要临床表现为:①睡眠打鼾,频繁发生呼吸暂停,往往是鼾声—气流停止—喘气—鼾声交替出现,严重者可以憋醒;②白天嗜睡、头晕、乏力,严重者可随时入睡,发生交通事故;③性格变化,烦躁、激动、焦虑,部分患者精神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判断力下降、痴呆等。多导睡眠监测是诊断OSAHS的“金标准”。

减轻体质量、改良睡眠习惯对OSAHS的治疗十分重要。避免应用可能影响上呼吸道扩张肌肉功能的中枢镇静剂如乙醇、安定等,要戒烟。患者仰卧时睡眠呼吸暂停加重,可采用侧卧或头和躯干抬高30°,避免气道早期关闭,有助于减少睡眠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口腔矫治器和无创持续正压通气是OSAHS治疗的主要手段,有鼻、咽、腭解剖异常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β受体阻滞剂降压效果最佳。

六、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

要点

1. 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是防控高血压的良好形式;患者要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参加自我管理小组,学习高血压防治知识,交流经验,提高防治效果。

2. 中青年患者要加强高血压自我管理。

6.1 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方式和内容

得了高血压,患者不仅需要医生的合理建议,自己也要正确认识疾病、配合治疗。由于和医生交流的时间有限,患者和家人需要学习与高血压相关的健康知识,加强自我管理,科学地防治高血压。

高血压自我管理,其实质为患者教育,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自己照顾自己疾病的慢病自我管理方法。遵循“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区参与,患者互助”的原则运行。通过讲授系列健康教育课程,针对个人危险因素制订、实施干预计划等方式,帮助患者掌握预防和管理自身疾病所需的知识、技能、信心以及与医生交流的技巧,从而获得医生更有效的支持。其核心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最直接的效果是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善以及血压的控制。

6.1.1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队伍是做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保证

首先,必须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不断壮大队伍,实行分工负责制。三级医院应协助政府部门定期对社区全科医生及防保医生骨干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把实用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社区医生,让广大社区医生作为“二传手”,及时将知识普及给所管属的社区居民,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医疗水平,拉近了医患距离,增强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信任感,真正做到社区医生是全民健康管理及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广泛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慢病健康电子档案。通过监测实时血压水平,强化管理。

6.1.2 高血压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高血压患者应积极参加自我管理小组,小组指导医生以中国高血压联盟编写的《指南》为蓝本指导小组活动,让患者认识高血压的危害,学会监测血压,学习如何调整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快等保健知识,增强防治高血压的能力及降压治疗的依从性,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同时也可推动相关疾病如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的防治工作。

指导医生要针对患者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予以专业性地辅导和点评,帮助组员总结计划执行经验,解决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力促个人行动计划执行到位。同时,为丰富活动内涵与增加活动成效,倡导各小组在完成规定活动时,开展一些自主性健康活动,包括健康公益宣传、健康技能展示、核心知识拓展培训,知识竞赛活动等。在小组活动中利用评估图表来互动,显示自己参加小组活动的成绩,例如“年内血压变化轨迹图”、“年内体质量控制汇总表”、“随机单日食盐量跟踪表”、“随机单日运动量跟踪表”等。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应集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于一体。每年活动次数在10次以上,以巩固效果。

6.1.3 家庭保健员

家庭保健员是指掌握了较多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能够承担起家庭健康教育、健康生活指导以及医患互动联络作用的家庭成员。

为使居民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增强健康生活观念,促进健康行为,在卫生局的领导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选取了一部分适合接受慢性病防治知识教育的居民,由医务人员与其建立起联络机制,对其进行培养教育,以家庭为单位,对亲人、朋友等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使居民更易接受慢性病防控知识,建立起健康生活方式,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将慢性病防控真正地落到实处。

6.1.4 重视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

由于高血压是一种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可防可治的疾病,防治高血压关键要“早”,要从青中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及管理做起。

中青年人最关心的是事业,忽略健康,最容易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久坐不动、吃喝应酬、体质量超标、烟酒不断、工作压力大导致心理负担重、熬夜失眠等,造成当前中青年人肥胖流行、高血压发病率速增,严重威胁中青年人的健康,中青年精英猝死于职场的悲剧屡屡发生。中青年必须重视自己的健康,对高血压早防早治。

企事业和机关单位党团组织、工会领导应予以重视,定期对职工开展保健知识讲座,为员工创造健身运动条件、管好食堂,合理膳食,在休息场所提供测血压装置。提高各单位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健全员工的健康电子档案,做好每年体检后的随访治疗工作。

6.2 家庭自测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简便易行,已成为高血压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重要手段。

要点

1. 建议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家庭自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水平;还可以鉴别“白大衣性高血压”和发现“隐蔽性高血压”。

2. 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为保护环境,应逐步淘汰水银血压计。

3. 初诊或血压未达标及血压不稳定的患者,每日早晚各测1次,每次测量3遍;连续测量7天,取后6天血压的平均值作为治疗决策的参考。如血压达标且稳定的患者则每周自测1天,早晚各1次。

6.2.1 特点

①可靠: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自测血压的可靠性强。建议使用有存储功能的血压计。如用无线传输血压,更能及时准确地传输到医生或血压管理中心的工作平台。②真实:能提供大量血压信息,初诊或需要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连续测量7天,取后6天血压的平均值作为治疗的参考,能真实反映患者清醒状态的血压水平。

6.2.2 仪器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化(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英国高血压协会、欧洲高血压协会)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不推荐腕式或手指式血压计。水银血压计需要听诊技术,使用不方便,容易发生测量和记录偏差;且水银血压计有汞污染的问题,将逐步被限制、淘汰。

血压计认证结果在Dabl教育网站( org)、英国高血压协会网站()、高血压联盟(中国)网站()和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网站()查询。

6.2.3 测量程序

要有高度合适的座椅和桌子、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血压测量结果的记录本。①测血压应接受医务工作者的培训或指导;②测量血压前半小时不吸烟、饮酒或喝咖啡,排空膀胱,至少休息5分钟;测压时患者务必保持安静,不讲话;③坐位,双脚自然平放;上臂与胸壁成40°放于桌上;用手触摸肘窝,找到肱动脉跳动的部位;将袖带的胶皮袋中心置于肱动脉上,袖带下缘距肘线2~3cm,松紧以能插入1~2指为宜。裸臂绑好袖带,袖带必须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袖带型号要合适,袖带宽幅过窄或缠得过松测得血压会偏高,袖带宽幅过宽或缠得过紧测得的血压会偏低。④初诊或血压未达标及不稳定的患者,早晚各测1次/天,最好在早上起床排尿后、服药前,晚上在临睡前,连续测量7天,以后6天血压平均值作为治疗的参考。⑤连续测量血压2~3遍/次,间隔1分钟/遍,取后两遍血压的平均值。因为首遍测量血压数值往往偏高。⑥如血压达标且稳定者则自测1天/周,早晚各1次。

6.2.4 诊断阈值与治疗目标值

家庭自测血压水平低于诊室血压水平,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相当于诊室血压的140/90mmHg。非同日3次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者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值是

6.2.5 临床应用指征

高血压患者了解了自己的血压水平,可增加治疗依从性。患者为医生提供常态下准确的血压信息,医生可更准确全面地评估患者的情况,做出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决定,提高血压达标率。

家庭自测血压还可用于鉴别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诊室血压水平高,而家庭自测血压水平不高者,可考虑为白大衣性高血压或假性难治性高血压;诊室血压水平不高,但家庭自测血压水平升高者,考虑为隐蔽性高血压。

6.2.6 哪些情况不提倡家庭自测血压

某些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频发早搏患者,采用电子血压计不能准确测量血压。血压本身的波动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情绪,使其血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不建议精神焦虑及紊乱或擅自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进行家庭自测血压。

6.2.7 注意事项

①测量血压的次数不宜过频。有些人想起来就测,甚至产生焦虑状态。②自己在家中无法测量夜间血压。有人夜间醒了就起来测血压,还有人为了获得夜间血压值,半夜用闹钟唤醒起来测血压,这种破坏了夜间的生理状态而测量出来的血压值,不代表夜间的血压。③不要过分计较某次的血压轻度升高或降低。血压本身有昼夜节律的变化,而且受诸多内外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波动。不要因自测的几次血压值高低来随意调整药量,这样不利于血压的稳定。对自测血压有疑问,可咨询医务人员。家庭自测血压结果供临床医生参考。

七、高血压的认识误区

要点

1. 目前对高血压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必须澄清这些错误观念,科学规范地防治高血压。

2. 广大患者要识别伪科学,防止上巫医假药的当,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

目前患者对高血压有很多认识误区,干扰了高血压的规范治疗,必须澄清这些错误观念,科学、规范地防治高血压。还要识别伪科学,防止上巫医假药的当。

7.1 高血压常见的认识误区

7.1.1 防控高血压是个人的问题

不可否认,高血压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但个人的生活方式深受家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即使高血压患者想改变生活方式,如果家庭和社会不予支持也很难。如果购买的食品都含有很高的钠盐,限盐也就成了空话;住宅周围没有良好的体育设施和锻炼的环境,增加体力活动也就打了折扣;此外,健康膳食和生活方式也有赖于媒体的支持。

在高血压的防治方面,家属的作用不可小视。家人最了解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及需求。所以,家人要积极学习高血压的防治知识,让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共同参与生活方式的干预,从家开始,建设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不但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和预防,也促进其他人的健康。

7.1.2 高血压诊断概念不清

有些高血压患者,误以为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一种生理现象,认为年龄越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越高,这一错误认识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有些高血压也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7.1.3 凭感觉用药,根据症状估计血压高低

有的人认为,只要没有不适症状,高血压就不用治疗,这是非常错误的。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有关系。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仍没有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出血,才有了“感觉”。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不是感觉出来或估计出来的,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如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不能“跟着感觉走”来估计血压。

7.1.4 不愿意过早服药

很多年轻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趁现在症状不重就不用药。这都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念。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除非早期的轻度高血压,通过严格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降压达标者不需要用药外,其他患者都是越早服药治疗获益越大。

血压升高的主要危害是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的大、中、小血管,损害心、脑、肾等多个器官的功能,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损害,其远期预后越好。不要等到发展到心、脑、肾脏器损害时再用药,就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7.1.5 降压治疗,血压正常了就停药

有些患者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高血压已治愈,而自行停药。这是非常有害的做法。高血压和伤风感冒不同,高血压不能治愈,只能通过综合治疗被控制,这就需要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降压药。“坚持服药是高血压患者的长寿之路”。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正确的做法是,在长期的血压控制达标后,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一般只对那些能够严格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可以减药量。在减药的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的变化。

7.1.6 单纯依靠药物,忽视生活方式改善

部分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律地服药就行了。其实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两者缺一不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及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四大基石。吸烟、过量饮酒、高盐膳食等不良习惯不加以控制,单纯靠吃药,药物再好也难有良效,很多人服用2、3种降压药而血压仍难达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正确的做法是除合理用药外,必须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些人举出身边某某人不吸烟不喝酒,50岁就得了脑出血,而有的人抽烟喝酒吃肉却活到90岁的例子,来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没有作用。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他所说的只是个例,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心脑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和生活条件各不相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降低发生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风险,使大多数人获益,这是在大规模人群研究得出的结果。正如闯红灯者不一定都发生交通事故,但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遵守交通规则者要大几倍。

7.1.7 只服药、不看效果

有些人以为只要服药就万事大吉,再也不用担心了,不关注自己的血压值,不定期测量血压,这样不能保证血压长期平稳达标。另外,降压原则强调个体化用药,其中一项便是坚持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才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

7.1.8 自行购药服用

有些人患高血压后,不按医嘱服药,而是按药店的推荐用药,或者偏信广告中的“好药”;有些人认为价格越贵的药越是“好药”,一味追求那些新药、特药;有些人看别人服用什么降压药有效,就照搬过来为己所用,自行购药服用,这些做法都是盲目的,有害的,也不安全。

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每种药物降压机制各不相同,都有其适应证,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降压药物的选择一定要经医生根据病情,做必要的化验检查,兼顾到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伴随的靶器官损害的情况,选择能有效降压、对患者无不良影响而且能保护靶器官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治疗,才是合理的治疗方法。

7.1.9 靠输液治疗高血压

有的患者想依靠输几天液降压。除了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等,需要静脉点滴降压药,以快速降压外,一般的高血压不需要输液治疗。有的患者认为输液能活血化瘀,改善循环,预防血栓。其实平常输液对预防血栓是没有作用的。长期坚持规律地口服降压药并综合干预其他危险因素(必要时降糖、降脂、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等)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7.1.10 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有些人认为血压高了,降压应该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除非血压急剧升高导致了危险,必须快速降压。一般来讲,降压治疗要掌握缓慢、平稳的原则,4~12周达到目标值。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缺血性事件,甚至并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

7.1.11 过分关注血压数值与精神紧张

部分患者对自己的血压过分关注,测血压过频,频繁调整降压药,反而影响降压效果。殊不知,人24小时血压水平是不恒定的,有峰有谷,不同时间段测量血压,其数值有所不同,而且也受气候、心理、身体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波动。

对此,不能认为是血压不稳而频繁加减药量,正确的做法是在医师的指导下调整药量。

7.1.12 自己在家中测量的血压不准确

有些人认为在医院里测的血压是准确的,在家中测量的血压不准确。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医院、诊室测量的血压只能表示一个偶测的血压值,难以全面地反映血压的状况。自己在家中测量状态放松,不受由医务人员引起的紧张心理的影响,能反映平常状态的血压值。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状态下多次测量自己的血压,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血压。当然家庭自测血压应规范。

7.1.13 相信“灵丹妙药”可根治高血压

高血压一经确诊,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终生坚持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不少广告宣称,某种药物、高科技产品、保健食品或保健仪器能根治高血压,不必再吃降压药,这些都是伪科学宣传。目前,全世界尚没有哪一种药物、保健品、保健仪器能够根治高血压。不管在何地何种媒体宣传的能根治高血压的“灵丹妙药”,都是虚假宣传,干扰高血压的规范治疗,非常有害,有的人因此而延误治疗,甚至丧命。

7.1.14 迷信保健品、保健仪器的降压作用

有些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西药有不良反应,不愿意长期服用西药。有人就宣传鼓吹某些保健品、保健器具的“降压疗效”,可使高血压患者摆脱西药不良反应的困扰。实际上,保健食品、饮品及降压器具如降压枕头、降压手表、降压项链、降压帽、鞋垫等,大多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有的即使有,降压作用也很轻微,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还造成延误规范治疗的时间,最终危害健康。

7.1.15 过分信任纯天然药降压

部分人认为西药不良反应大,纯天然药无毒无不良反应。某些人就利用患者的心理,宣扬某些天然药品的疗效,宣传高血压患者通过服用某些天然药降压,可摆脱西药不良反应的困扰。其实,天然药同样也有不良反应。大多数纯天然药降压的真正效果尚待研究确定,不要盲目迷信。

7.2 识别伪科学

当前,不少人打着科学的旗号宣传和推行伪科学,举着公益的招牌追求个人和集团的不当利益,利用下列各种形式、各种招数做虚假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①扩大宣传,一分效果说成十分;将保健品、保健仪器夸大宣传成临床治疗药、治疗仪器,作用万能,包治百病,延年益寿;②自称“灵丹妙药”,能根治高血压,免除终生服降压药之苦;③自称纯天然产品,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不用吃西药,能取代降压药;④自称“世界唯一”、“祖传秘方”、“独家所有”;⑤打着高科技旗号,宣扬是“高科技产品”;⑥披着学术的外衣,假冒国家管理部门批准,学会、协会、大医院认证知名专家推荐。

听信伪科学干扰和破坏高血压的规范治疗。伪科学之所以能够得逞的主要原因是公众缺乏科学知识,缺乏判断力,又存在侥幸心理,尤其是虚假宣传正好契合老年人希望健康长寿的心理,所以老年人更容易上当受骗。

高血压患者和家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习与高血压相关的健康知识,牢记“目前高血压尚不能根治”,澄清认识误区,识别伪科学。坚持到正规医疗机构看病,科学规范地治疗高血压,力争降压达标,享受美好生活。

八、健康宣传顺口溜

21世纪健康新观念:从小养成好习惯,四十指标都正常,六十以前没有病,八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一百岁,快快乐乐一辈子。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何乐而不为!

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借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微笑不用成本,但能创造财富;微笑不用投入,但能提高产出;微笑不用费力,但能使人美丽;微笑不用花钱,但能让人心甜;微笑是软实力,胜过高科技。

适量运动3个有:有恒、有序、有度;3个不:不攀比,不争强,不过度;三五七:三十分钟三公里;一周运动五次;心率加年龄约等于170。

三字经:管住嘴,迈开腿;八分饱,八杯水;八千步,子午睡;不攀比,不受罪;一对比,就富贵;有头脑,没心肺;养心汤,一百岁。

三“平”:平常饭菜:一荤一素一菇,粗粮细粮豆腐;平和心态:不争不恼不怒,爱心宽容大度;平均身材:不胖不瘦不堵,天天早晚走路。

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若要身体好,三餐八分饱。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三个半小时,三个半分钟。腰带越长,寿命越短;心跳越快,衰老越早。

两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二两肉;粗粮细粮六七两,少油少盐最理想。

什么都吃,适可而止;七八分饱,营养正好。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

阳光、空气、水和运动,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希波克拉底。

你想变得健康吗?跑步吧!你想变得聪明吗?跑步吧!你想变得美丽吗?跑步吧!——古希腊爱琴海摩崖石刻。

炒菜油盐少放点,口味别咸清淡点,戒烟限酒自觉点,体质量腰围控制点,伸腰伸腿勤动点,青菜水果多吃点,五谷大豆杂食点,开水牛奶多喝点,精神愉快放松点,休息睡眠充足点,每日二便通畅点,个人卫生良好点,血压心率常测点,勤看医生定时点,要想生活滋润点,防治知识多懂点,思想态度重视点,行动改变紧跟点,养成习惯坚持点,身体健康长寿点。

四学:以哲学认识世界——宏观微观客观,化繁为简、画龙点睛;以科学观察社会——求实求是求真,举重若轻、点石成金;以医学珍爱生命——养生养心养神,无病无痛、无疾而终;以佛学对待人生——包容从容笑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九、指南的推广与效果评估

《指南》发布后,要组织成立《指南》推广委员会,进行全国范围的宣传推广;组织《指南》推广启动会,利用新闻媒体大量宣传;各地卫生管理部门,医学会,协会,防治机构,疾病防控中心,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健康教育机构等,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医药企业同样是《指南》宣传的重要力量,结合学术活动宣传推广《指南》;开展“春雨计划”行动,计划在全国100个市县区开展1000场宣传教育活动,每年使全国1000万高血压患者得到教育。后续还要出版《高血压患者教育科普读本》,部分免费发放给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有计划地开展高血压患者教育示范点(区)工作,培育一批患者教育的优秀典型单位,并评选和表彰优秀个人。

《指南》是高血压防治领域的技术规范性文件,是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决策依据之一。本指南牵涉的部门和人员广泛,包括政府、媒体、医务工作者以及广大的社区居民都是本指南的实践者,《指南》是广大居民尤其是高血压患者的科学指导工具,指南的制订、推广和实施效果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适宜技术的转化成效。指南制订组织、相关学术机构和主管部门要在指南推广的同时,规划指南的评估工作。

《指南》的评估是一项发布后的持续性工作,是推广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改进的基础,可为其阶段性修订和循证医学研究方向提供指导性意见。因此,在《指南》发布后,要应用其研究和评估工具对其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制定的严谨性、表达的明晰性和可读性、适用性、编撰的独立性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工作要与《指南》推广结合进行,《指南》制订组织要成立专门的评估办公室,协调和指导相关评估工作的实施。各地各部门在《指南》的推广与实践工作中,关注其推广应用效果,并将相关评估性意见及时反馈给其评估办公室。计划3~5年后修订《指南》。

血管健康研究app官网下载_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_血管健康研究app

附录1 常用降压药

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_血管健康研究app_血管健康研究app官网下载

续表

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_血管健康研究app官网下载_血管健康研究app

续表

血管健康研究app_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_血管健康研究app官网下载

续表

血管健康研究app_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_血管健康研究app官网下载

续表

血管健康研究app_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_血管健康研究app官网下载

附录2 固定配比复方制剂

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_血管健康研究app_血管健康研究app官网下载

续表

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_血管健康研究app官网下载_血管健康研究app

续表

《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

合作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基层卫生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北京军区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华高血压杂志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人卫临床助手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首页1| vip  |  客户服务  |  合作代理  |  VIP区别  |  VIP案例  |  VIP优势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健身器材网 (c)2008-2019健身器材网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营业执照公示 鲁ICP备1401421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