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 07:03来源:本站编辑
新加坡:去年7月,26岁的软件工程师杰弗里搬进了萨默塞特郡附近一套时髦的一居室公寓,当时他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明白了成年的意义。
他可以自由地为自己做饭和招待朋友,也不必再从他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思美开车去果园上班了。
他每月支付3200新元的租金,这在他的预算范围内,但杰弗里没有考虑额外的维护费用,比如清洁空调,这些费用都加起来了。
“空调清洁一年四次,费用约260新元。然后,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费用,比如空调燃气充值和压缩机清洁,这增加了400多新元的额外成本,”他补充说,他每月超过100新元的水电费也比预期的要高。
今年5月被解雇后,拒绝透露全名的杰弗里不得不回到家里。
他说:“最后,我觉得还是搬回去为我未来的房子多攒点钱比较好。”
在过去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年轻人回到父母身边,杰弗里就是其中之一。飞涨的房租和经济的不确定性迫使他们重新思考独立的代价。
单身人士搬出去租房的趋势在四年前的疫情期间有所抬头,这与新加坡传统的大学毕业、找工作、结婚和购买按订单建造的公寓的方式背道而驰。
就在那时,许多单身成年人突然不得不在家工作,他们发现自己渴望更多的隐私和空间。
需求的增加,加上共管公寓供应紧张,将租金推至创纪录的高位。总体而言,新加坡城市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底到2023年底,新加坡的租金价格指数上涨了55%。
还有一些人结婚了,他们决定在童年的家里安家,这样他们就可以省钱,照顾年迈的父母,并得到照顾孩子的帮助。
22岁的A tina avarshini是一名酒店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她和丈夫、一岁的儿子以及公公婆婆住在宜顺一套五居室的公寓里。两名助手也住在1300平方英尺的房子里。
她告诉《今日》,她和她在物流行业工作的丈夫最初想自己租房,但他们选择和他的父母住在一起,因为这是一件实际的事情。
他们觉得这样做不仅能省钱,而且能让孩子一直和家人在一起,这对他们也有好处——Thinavarshini女士说,她作为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从未有过这种经历。
她承认这种安排有利有弊。她很感激在照顾孩子和家务方面的额外支持,尤其是在她还在学习和兼职客户服务主管的情况下。
“但有时候,我丈夫和我确实想要更多的隐私和独立,”她补充说。
“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公积金来买自己的房子,但也许我们会在长大后尝试一套BTO公寓。”
蒂纳瓦什尼说,如果BTO计划没有成功,她不介意继续目前的生活安排。她计划很快再要一个孩子,和大家庭住在一起可以帮助她避免独自抚养孩子的挑战。
她的这种安排在新加坡很不寻常,在新加坡,“你想和我一起申请一套BTO公寓吗?”这个问题等同于求婚。
但也有一些人有了自己的房子,只是在生活环境迫使他们回去的时候才回到家里。
努尔女士今年41岁,是一名行政人员,结婚16年。三年前,她的婆婆去世后,她搬去和公公住在一起。
她的公公现在已经70多岁了,他不想搬家,也不想卖掉自己的四居室公寓。在努尔转售的公寓的最低租赁期结束后,她和丈夫卖掉了房子,搬去和他一起住。
她说,这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
“我们花了10万新元进行装修,那是一套五居室的公寓,所以我真的很喜欢那套公寓,”她谈到自己的婚姻住宅时说。
“但随着我公公年龄的增长,我们觉得和他住在一起很重要,这样他就不会孤单了。”
她指出,大多数人结婚后都想有自己的房子,因为这表明了独立,但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
“有些人,比如我们,需要照顾我们的单亲父母。对我丈夫来说,这也是为了不后悔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父亲在一起。”
同样,一位39岁的室内设计师希望大家只称呼她为泰伊女士(Ms Tey),她与丈夫和母亲住在一套三居室的双钥匙共管公寓里,这样她的母亲就可以在自己的黄金岁月里过得轻松自在。
双钥匙单元有两个独立的起居区,由一个公共门厅连接,在一个物业内提供两个家的感觉。
她的母亲来自新山(Johor Bahru),是一名销售主管,在新加坡工作期间,每天都要穿过铜锣湾。在2013年搬到这里之前的30多年里,她一直是寡妇。
“我妈妈过去经常工作到很晚,在新加坡有家意味着她不必在深夜赶回杰比。我可以照顾她,确保她的健康,”泰伊说。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因此,泰女士承认,她和丈夫没有机会享受“新婚期”。泰伊和她现已退休的母亲在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差异,这需要调整,因为她不希望66岁的母亲在自己996平方英尺的房子里“感觉像个房客”。
与此同时,一些夫妇,比如34岁的市场经理杰斯林·潘(Jacelyn Phang)和她36岁的丈夫,通过和父母住在一起获得被动收入。
他们买了一套共管公寓,现在以每月3000新元的价格出租出去,住在她父母1400平方英尺的共管公寓里。
“我们的长期目标是积累足够的储蓄,以便提前退休,花更多时间与家人在一起,而不是过度工作,”潘女士表示。
虽然数据无法获得,但几位房地产分析师告诉《今日》,他们观察到去年单身租房者与父母同住的人数有所增加。
OrangeTee Group首席研究员兼策略师孙欣(Christine Sun)表示,该公司的中介发现,由于房租高企,在租约到期后决定搬回父母家的年轻人数量去年估计增加了15%至20%。
“其他人可能表达了搬回去的愿望,但他们的租赁合同仍然有效。”
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研究和咨询部门执行董事郑志刚(Alan Cheong)表示,应届毕业生和年轻单身人士的租房咨询量也有所下降,尤其是那些在科技行业工作的人,该行业预算紧缩已导致裁员。
“到2021年,这一群体中约有十分之一的客户要求租房,寻找合住或在店屋租单间,每月租金约为1500至1800新元。
“但随着房租上涨和失业,许多人要么搬回父母身边,要么选择在其他地方租更便宜的房子,”张先生说。
但专家表示,随着私人房地产市场的租金企稳,需求可能会回升。
Joel Lim先生,99岁。Co的研究副主管指出,去年公寓的供应大幅增加,2023年完成了19,968个私人住宅单位,而2022年为9,526个单位。
“由于去年大量涌入公寓,公寓租金价格受到抑制,因为租房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林说。
与此同时,组屋租金在过去一年稳步上涨,在2024年7月达到历史新高,这是由于私人市场的租户寻求在公共住房单元中更便宜的住宿。
但分析师表示,组屋租金可能会在年底前开始走软,因为一些在私人租赁市场高峰期转向公共住房的租户,可能会因为租金下降而选择返回私人住宅。
不过,郑世昌表示,可能需要一年或更长时间,才能有更多单身人士重新进入租房市场,因为现在对工作保障的担忧已经超过了对独立的渴望。
“如果租金下降,工资提高,我相信搬出去的趋势将会回归。目前,房租和工资之间的不匹配让人们不愿离开父母的家。”
孙女士对此表示赞同,她说:“许多年轻人仍在努力独立生活,组建家庭,政府的政策为单身人士提供了更多的住房选择。
“虽然搬回家可能有助于缓解短期住房压力,但许多人可能会在负担得起的情况下寻求独立生活。”
同样,专家们表示,选择和父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已婚夫妇仍然是例外,不太可能成为常态。
例如,孙女士指出,3Gen(三代)模式下提供的公寓数量有限,这表明需求可能并不高,大多数小家庭仍倾向于独立生活。
社会学家鲍林·斯特劳恩教授说,在像新加坡这样人口稠密的城市国家尤其如此,那里的空间有限,个人隐私变得稀缺。
她指出,新加坡的住房政策和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以解决这一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大型公寓,到最近的创新,如2009年在一个公寓项目中首次推出的双钥匙公寓。
在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任教的斯特劳恩教授表示,双钥匙单元的概念解决了两个关键的社会需求——隐私和代际生活。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30多岁和40多岁时仍然单身,这也凸显了对既能保护隐私又能靠近家人的住房解决方案的需求,而双钥匙公寓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实用的选择。”
除了推出新形式的房屋以配合家庭的不同需要外,政府鼓励市民与父母同住是否亦有意义?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陈博士说,答案并不那么简单。
他说:“我认为政府可以鼓励几代人住在一个屋檐下,但这可能不会显著减少对核心家庭的需求。”他强调了代际关系紧张等各种因素。
“住在一个屋檐下是把双刃剑。它可能会加强或加强代际关系,也可能会产生代际冲突。”
因此,陈博士说,对于代际关系来说,住在一起可能比住在一个屋檐下更好。
同样,斯特劳恩教授说,为不同的家庭动态提供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并非所有家庭都认为共享生活安排是合适的。
她说:“我们不应该想当然地认为每个人都与家人关系融洽。”“如果代际冲突得不到解决,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和依赖性的增强,可能会出现虐待老人等问题。”
然而,对于那些与父母关系融洽、想要省钱的人来说,呆在家里不应该感到羞耻。
斯特劳恩教授指出,对成年子女拥有自己空间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
她说:“流行文化经常把年轻人描绘成住在时髦的公寓里,和朋友合租,而和父母住在一起被描绘成不酷的样子。”“这种耻辱会影响年轻人的决定,即使和父母住在一起是一个实际的选择。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做出非常重要的决定只是基于一时的流行。但是,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需求,不要害怕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