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健康社区——学科进展与营造实践

   日期:2024-03-1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55    评论:0    

2021年10月18日,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联合召开的《清华城市健康设施指数》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期内容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佳燕女士在发布会上所作的《健康社区:学科进展与营造实践》演讲。近期,我们将陆续刊发会议嘉宾主题演讲,以飨读者。

刘佳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副秘书长

社区健康建设工作计划_社区健康建设举措_健康社区建设

01

健康社区的概念

从三个层次看:健康不只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包括身体、精神的健康以及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强调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维度。社区不仅仅是一定空间地域上一定规模人口的聚集,背后强调的是地域生活共同体。当前健康社区研究趋向关注多维健康、整体健康、协作治理、平灾结合等方面。

总结而言,健康社区不仅包含社区中个体生理与心理的健康,还包含社区中的物质空间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在个体与社区环境的良性互动中,给予人们健康的身心素质,并有效发挥社区的主体性、在地性与可持续性。

02

研究进展

1.学科研究进展

国外健康社区领域的研究中,最主要的也是发文量最多的学科是公共健康、环境健康和职业健康。1990年代从关注健康逐渐转向关注健康社区,重视物质环境的营造,2000年代后开始关注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健康影响评价等,重视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近年来逐渐向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等跨学科发展,研究热点集中在人的感受与活动、空间环境、社会作用等方面。

国内研究中,最主要的贡献来自医药卫生科技学科。1990年代主要关注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服务,2000年代后重点关注健康教育干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从2019年开始,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探讨如何用规划设计手段影响健康社区建设。当前研究热点以健康和社区为中心,围绕空间环境质量对社区居民健康的影响展开。

2.理论研究进展

国内外研究中都特别关注儿童与老年人等对健康更为敏感的群体,强调营造全龄友好的健康社区。

儿童友好的健康社区营造策略:强调空间营造、政策传导、文化塑造、机制构建等方面。

老年友好的健康社区营造策略:提供健康的户外空间、交通环境、居住空间、为老设施等硬支持系统;促进老年人的社区参与、社区包容、完善社区支持与健康服务、增加社区信息对于老年人的可达性等软支持系统。

03

评价指标与实践活动

国外评价指标体系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重视物质空间建设、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参与。

国内更侧重政府管理和资源投入,早期强调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与体育活动等,近期更加综合,注重社区环境的综合提升。

加拿大、美国等作为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运动较早的国家,已积累较为成熟的经验。如发布健康社区手册、指南等文件,指导地方实践。纽约在“One New York: The Plan for a Strong and Just City”规划中开展社区公园行动、无边界公园等活动,让公园和周边邻里成为健康居住的中心。

我国健康社区建设的实践主要结合爱国卫生运动,重点集中在公共卫生领域内的组织推动、活动开展等内容,苏州、上海、杭州等较早开展健康社区建设工作。

04

健康社区的构成维度与营造机制

基于健康社区的内涵,健康社区主要包含居民个体的健康、健康的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前者可以在与后两者的互动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1.公共卫生维度:强调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方法,通过社区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促进居民身体活动和健康饮食。营造机制包含营养的饮食和规律的体育活动、提供社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

2.空间维度:通过各种病理决定因素,如空气和水污染、噪音、致癌物等对居民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以间接的方式影响居民的行为和活动,进而影响其健康状况。营造机制包含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等。

3.社会维度:通过社会网络塑造居民的行为、态度、心理等影响健康;另一方面,通过压力的累积、获取资源的受限等对健康产生作用。营造机制包含社区治理与邻里社会环境等。

社区健康建设举措_健康社区建设_社区健康建设工作计划

05

健康社区的主要共性问题

1.健康社区建设指导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待加强。社区具有很强的地方差异性,需要兼顾建设指导的普遍适用性和个性化应对。

2.社区健康评价指标难以转化为有效的行动指引。评价成果侧重学术研究,对于基层实践缺乏专业干预指导和可操作性。

3.政府关注领域与社区真实健康需求存在脱节。健康社区应涵盖的广度和深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故而也难以得到社区的广泛和有效认同。

4. 跨学科、跨部门的统筹协调不足。健康社区建设是一项高度综合性工作,亟需打破学科、部门、行业之间的壁垒,协同统筹推进。

06

发展趋势与展望

1. 加强健康社区领域跨学科、跨层级的研究。

2. 加强健康社区规划与健康评估的互动研究和全流程实施机制研究。

3. 智慧健康社区研究。

07

“新清河实验”:参与式社区规划与更新实践

1.清河地区概况和项目背景

清河地区处于海淀区北五环外,是北京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城郊地带,以居住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主。

清华大学课题组自2014年至今在海淀区清河街道开展聚焦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清河实验”。笔者团队重点通过参与式社区规划,依托社会-空间双向生产机制,致力于推动社区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总结清河地区的核心问题是公共领域发展不足。既包括物质层面上公共环境、服务设施品质的低下;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市民精神和社会资本发育不足,导致了很多公共空间缺乏活力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2.实践探索

这里围绕绿色空间这一健康社区营造中的重要议题分享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

我们对清河街道全域所有社区进行了全面的社区体检评估。其中,在绿化空间的分布上,近一半的空间,用社区生活圈的评估指标来看是不足的。再用使用者的视角来看,图纸上、指标里的绿地,在实际场景中却是被围墙包裹的,是在政府部门和开发主体的权属边界间被割裂而名存实亡的,是对老幼、腿脚不便群体而言可望不可及的。所以,研究社区问题必须走进社区,回归生活者视角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社区不仅仅是行政管理、地域空间的单元,所承载的是差异化的特定群体,从统计数据、网络高频词汇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社区的人均居住面积、开放空间、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存在很大的分异。特别对老旧小区而言,极其有限的公共空间被停车挤占,集中绿地因长期缺乏维护成为三不管的荒芜地带。这后面折射出研究社区必须关注的健康公正和可持续问题。

对此,我们在清河特别聚焦公共空间的提升改造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通过与居民共同商议制定方案,亲自动手,一起来改造社区环境。包括共创共绘墙面美化、参与式设计公共空间、微公益创投+微治理网络+微空间改造、线上平台共同治理等。通过参与式的设计和营造,构建居民真正需要的活力空间,并激发社区自主维护和管理意识。

自2018年开始,为了进一步吸引更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让规划效益辐射更多社区,我们在清河探索街道层面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推广,比如创新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招募清华同衡的年轻规划师、当地社会组织社工和居民共同组成社区规划师团队,面向不同社区与他们共同探讨未来发展并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共同将老旧小区中的闲置空地建设成社区花园,与小学生们一起搭建共植农园,打造家门口的自然教育课堂,结合疫情特殊防控要求,让绿色纽带渗透到企业和住户阳台,推进从街区、小区到楼宇的社区花园网络建设。

健康社区建设_社区健康建设工作计划_社区健康建设举措

08

健康社区营造的再思考

健康社区的营造,相对健康城市而言强调几个特别重要的视角。

一是资本视角。区别于仅将社区作为外部资源投放的载体,强调从社区资本出发,因地制宜,发掘和充分利用当地既有资源,并转化为可用资产。

二是韧性视角。区别于仅将社区作为静态评估的对象,强调从社区本体出发,提升社区自身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变化与不确定性。

三是治理视角。区别于仅将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强调从社区共治出发,发动和组织多元主体,共同开展协商决策、共识培育、组织化学习和集体行动的过程。

四是生活视角。区别于仅将社区作为生产活动的配套,强调从生活价值出发,注重良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培育,以及面向真实需求的生活场景营造。

社区健康建设工作计划_社区健康建设举措_健康社区建设

背后传递的核心理念是:健康作为一种能力,不仅于状态;健康作为一种权利,不仅于当代。

我淘健康打造健康社区服务体系

京智康聚焦未来健康管理建设

我淘健康推动京智康健康服务新模式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健康社区——学科进展与营造实践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首页1| vip  |  客户服务  |  合作代理  |  VIP区别  |  VIP案例  |  VIP优势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健身器材网 (c)2008-2019健身器材网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营业执照公示 鲁ICP备1401421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