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 20:23来源:本站编辑
孟加拉国于1971年成为一个世俗的民族国家,是少数几个这样做的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之一。然而,这个国家目前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意识形态变革。
孟加拉国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谢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在今年夏天的学生抗议活动中辞职并逃离该国。这场革命将诺贝尔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推上权力宝座,成为临时政府的首席顾问,标志着孟加拉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从世俗主义的决定性转变——独立后,世俗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孟加拉国的叙事。
要理解这种转变,有必要探索塑造孟加拉国政治和意识形态格局的历史背景。1971年,在一场血腥的从巴基斯坦独立战争之后,孟加拉国诞生了。从很多方面来说,这场战争是对支撑巴基斯坦理念的宗教民族主义的否定。孟加拉国的创始人试图建立一个世俗国家,拥抱所有信仰,拒绝导致1947年印度分治和巴基斯坦成立的公共政治。
然而,在孟加拉国强加世俗主义主要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未能与民众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宗教情感产生共鸣。孟加拉国的许多人强烈认同他们的穆斯林信仰,而世俗主义的概念被认为是西方的舶来品,被一些人视为与他们的身份不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1971年的战争是伊斯兰主义的失败,因为包括伊斯兰大会党(Jamaat-e-Islami)在内的以宗教为导向的政党反对独立战争,理由是这会削弱次大陆的伊斯兰教。这种立场将新独立的孟加拉国的伊斯兰主义者边缘化,为世俗主义和伊斯兰主义之间旷日持久的意识形态之争奠定了基础。他们之间的斗争在2013年达到顶峰,世俗主义者的Shahbag运动和Hefazat-e-Islam领导的Shapla运动同时兴起。
人民联盟利用了世俗主义和伊斯兰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该党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强调“独立意识”,这是世俗孟加拉民族主义的同义词。这种说法被用来边缘化政治对手,尤其是那些有伊斯兰倾向的人,并巩固权力。在维护世俗主义和解放战争精神的幌子下,人民联盟采取了专制措施来扼杀异议并维持控制。
然而,这种方法被证明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帮助人民联盟保持了对权力的控制,但它也疏远了很大一部分人,他们觉得自己的宗教和文化认同受到了压制。该政权的独裁倾向和未能确保包容性只会加深该国内部的意识形态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俗主义作为一种统一力量的说法越来越站不住脚,因为它无法适应孟加拉国人民的不同身份和愿望。
2024年的学生革命标志着孟加拉国意识形态之旅的一个戏剧性转折点。这场革命是一场反对谢赫·哈西娜独裁政权的大规模起义,起因是人们普遍对哈西娜政府的政策感到不满,并认为政府未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使这场革命意义非凡的是参与其中的各种各样的联盟:左翼和右翼力量,世俗主义者和伊斯兰主义者,所有人都为了推翻现任政权的共同目标团结在一起。
这一前所未有的联盟凸显了孟加拉国政治格局的根本转变:从世俗主义和伊斯兰主义的两极分化意识形态转向更包容、更多元的方式。这场革命的成功在于它拥抱了包容性,不分宗教、性别或其他身份。来自街头的信息是明确的:孟加拉国人民不再愿意接受宣扬分裂和排斥的叙述。人民联盟所倡导的世俗主义被视为未能确保包容性,其叙述被绝大多数民众所拒绝。
学生们提出了反对独立和反孟加拉民族主义的口号,反映了这一点。在抗议的早期阶段,哈西娜暗示那些抗议的人是Razakars的孩子-在1971年解放战争中与巴基斯坦军队合作的人。作为回应,学生们重新使用了这个侮辱性的词,高呼:“你是谁?”我是谁?Razakar Razakar。”
这个口号象征着人民联盟作为统一意识形态的独裁世俗孟加拉民族主义的失败。正如伊斯兰主义在1971年未能保持新成立的国家的统一一样,从独立意识中产生的世俗主义在2024年也失败了。
现在的问题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或什么将会崛起来填补世俗主义衰落后留下的意识形态真空?
这场革命为新意识形态和叙事的出现开辟了空间,这些意识形态和叙事更能反映孟加拉国人民的不同身份和愿望。学生革命的成功表明,孟加拉的未来不在于任何单一意识形态的强加,无论是世俗主义还是伊斯兰主义,而在于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方式,承认和庆祝多样性。
鉴于孟加拉国发生的意识形态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将多元文化主义作为国家的新指导原则。反对党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通过孟加拉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推动多元文化主义。伊斯兰大会党(Jamaat-e-Islami)是主要的伊斯兰政党,通过保护少数民族的地盘,迅速采取了一种非公共的意识形态立场。这是孟加拉国未来成为包容性社会的一个好迹象。
与通常被视为压制宗教身份的世俗主义不同,多元文化主义允许多种信仰、文化和思想在单一政治框架内共存。它促进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所有公民,无论其宗教或文化背景如何,都能感受到代表和重视。
多元文化主义如果得到正确实施,可以为孟加拉国的团结提供一个更可持续的基础。这需要国家积极推行包容和平等的政策,而不是排斥和边缘化。这不仅意味着保护宗教和少数民族的权利,而且意味着确保所有公民平等获得机会和资源。
孟加拉国要成功过渡到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还需要确保国家及其机构的每个部门都有更大的问责制。如果孟加拉国要向前发展,就必须解决困扰该国政治体系的威权主义和腐败问题。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更强大、更透明、对人民负责的机构。
最终,孟加拉国世俗孟加拉民族主义的垮台应被视为一个复兴和转型的机会。学生革命显示孟加拉人民已做好改变的准备,他们要求建立一个更包容、更公正的社会,所有声音都能得到倾听和尊重。通过拥抱多元文化并确保问责制,孟加拉国可以为其所有公民建立一个更具凝聚力和繁荣的未来。